个人简介
韩卓航,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25级准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学2025届优秀毕业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曾获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并在律所、法院等实务场景中完成多维度职业预演。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实务经验为双翼,探索法律理论与行业需求的衔接点。
一、求学之路:知行合一,厚积薄发
知识的重量从不局限于书本的厚度。在本科四年学习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专业前12%的优异成绩,国家励志奖学金、院士奖学金等荣誉证书摞起来足有半人高,但他更愿意把成绩单看作一把钥匙——一把打开现实之门的钥匙。教室里的法理课刚讲到“契约自由”,他转身就扎进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团队打磨《数商兴农——让农产品供给有质更有智》项目。那些深夜讨论的PPT上,既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拆解,也有帮助湘西农户审订合同的照片。当项目最终摘下国家铜奖时,他忽然懂了导师常说的一句话:“法律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长在地里的根。”
这种“接地气”的探索,逐渐成为他求学生活的底色。大二那年,他带着省部级创新训练项目《技术赋能下环境法律双重“脱域”风险规制研究》走访了多个地区的环保局,发现基层执法者常陷于“系统录入繁琐”与“现场处置紧急”的两难。于是,项目报告里多了一章“技术适配性改良建议”,毕竟如果论文不能帮人少跑两趟办事窗口,写再多的文献综述也不过是精致的空中楼阁。
真正让他触摸到法律脉搏的,是穿梭于法院与律所的日子。在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实习时,他整理过一份特殊的卷宗——某农民工因未签劳动合同追讨欠薪,却因证据不足屡屡败诉。泛黄的工资条、零散的微信聊天记录,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课本上的“举证责任”四个字背后,藏着多少无力的拳头。后来在湖南弘一律师事务所跟进保险诉讼案件,他选择用“白话版告知书”替代格式条款,把“免责事由”翻译成“哪些情况保险公司不赔钱”。
二、未来选择:扎实理论,服务实践
韩卓航选择直接攻读研究生,并非为了逃离现实,而是希望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回应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在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他曾目睹多起因法律盲区导致的纠纷:农民工因合同漏洞讨薪无门、村民因条款晦涩误签土地协议、小微企业因格式陷阱蒙受损失……这些经历让他意识到,许多问题单靠热情难以根治,更需要系统性的学术支撑。
而在学术之外,他计划延续着本科时期的实践惯性。每周参与校法律援助中心的值班,为外来务工者解答劳动合同问题。因为所谓的“民商法研究”,终究要落地为普通人看得懂、用得上的工具。
三、寄语同侪: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法学行业的现状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光谱。司法考试通过率常年徘徊在13%左右,但2023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律师助理岗位的平均投递比达到1:87,红圈所更是突破1:200。这种拥挤赛道上,有人把“五院四系”的文凭当作VIP入场券,却在入职后发现背熟的《民法典》第584条,解不开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里的赔偿困局。
教育体系里的某些割裂值得警惕。法学院图书馆里,《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的借阅记录摞成小山,但司法部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基层民事纠纷中近60%都涉及格式条款问题——这个课堂上寥寥带过的知识点,正在菜市场的鱼贩、工地的包工头、网约车司机的合同里野蛮生长。“如果当事人只有初中文化,你怎么用三句话让他理解诉讼风险?”一个值得参考的答案或许是:“就说打官司像炒菜,火候不够会夹生,火太旺容易糊。”
真正的专业主义,或许藏在这些更朴素的维度里:知道怎么把“显失公平”翻译成“明显吃亏”,明白“请求权基础”在讨薪时不如一张完整的考勤表有用。就像某位在县城开了好几年法律援助站的校友说的:“我办过最成功的‘案子’,是教会菜市场摊主们签合同时互相拍身份证照片。”
另外,在大学入学之初的法理学课堂中,就可得知法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因此,在专业学习之余,我们更应该把目光在理论与实务中来回流转,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法学视角,也不妨尝试其他能创造价值的领域。(文/雷良玉 图/韩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