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都关注蓝天?
微博关注 骄龙APP 注册
智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 > 生态智囊

我们为什么都关注蓝天?

发布人:王柯敏发布时间:2016-08-05分享到:

 

    7月22日,长沙城区上空大片白云挥洒在蓝天中,把一江两岸映衬得格外赏心悦目。连日来,长沙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白云已在朋友圈刷屏,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拍摄这久违的好天气。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尹俊宇 摄影报道

 

    作者:王柯敏

 

       引人深思的蓝天白云照

 

    这些日子,打开微信朋友圈,经常被蓝天白云照刷屏。大江南北,一张张笑脸在蓝天碧水、白云绿地间绚烂绽放,城市乡村、江河山川在这样的笑容映衬下也格外灵动起来,散发迷人的光彩。这一切令人动容,也引人深思。人们对蓝天碧水的格外珍视,对环保的格外关注,折射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终极命题: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历史坐标,如何才能让这颗银河系最美丽的星球永远保持这种美丽的色彩,如何才能保证人类永续发展、诗意栖居?

 

    我不由想起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通过环境理论及自己多年从事科研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揭示了工业生产、日常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烟雾以及化学有毒物,尤其是当时广泛使用的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的巨大危害。这本书用一个毫无声息的春天的寓言开篇,昭示人类若不自我限制,将导致悲惨的明天。这给当时正陶醉于工业文明的人们以巨大的观念冲击,引起的争议比达尔文《物种起源》更大,也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时隔8年后的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万群众参加了环保游行,这一天被称为“地球日”而得到永久性纪念。

 

    保护环境资源,真正要反思和改变的是人类本身

 

    《寂静的春天》一书切入点在农药被滥用,反映的却是“环境保护”这个大课题。甘地说:“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翻开人类历史,由于人类贪婪地向大自然摄取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生态灾难不胜枚举。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也没预料到,他们毁掉了本地区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历史教训。“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众所周知的古诗名句,汉代阳关是位于祁连山北坡西端名叫南湖的绿洲,大泽汤汤,水草丰美;而今,曾经的大泽早已干涸,裸露的土地在洪水、风沙的侵蚀下完全沙化,变成了沙窝地。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在酒泉嘉峪关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见出那时的河西五谷丰登、牛羊成群、果树满园、农事繁忙的情景;而如今的丝绸南道及其连接的所有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过、喧闹过、骄傲过、闪烁过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现在连同它们创造的文化与建筑、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几乎全部葬身于沙漠腹地。

 

    恩格斯曾经说得明白:“人类源于自然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有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人又是理性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类的理性选择,本无所谓好坏。这是人性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生物学原因。”人类从属于地球,而地球不从属于人类。地球已存在46亿年,人类出现才几百万年。但人类几千年来陶醉于对自然的无限掠夺,正是对地球与人依存关系本质属性认识不清,对人类的自然本性约束不够的结果。这些年,有学者甚至尖锐地指出“人类是地球之癌”,人类如果不加自我约束,无节制地向自然贪婪索取,再高级的文明也难以避免遭受灭顶之灾的命运。所以说,保护环境资源,真正要反思和改变的不是其他,而是人类本身。

 

    是怎样的追逐

 

    让我们一步步丢失了本心?

 

    保护环境资源,需要我们有善待自然的观念。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命题。在漫长的远古时期,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对自然充满了神秘感、恐惧感、敬畏感,也由此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与原始宗教。远古的人们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之子,这样的认知是朴素而贴近本质的,因而很长时期内人与自然总体而言是和谐相处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在发生本质的变化,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占上风,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急速加剧,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在文明不断昌盛的同时,人类的家园也在逐渐陷落。

 

    是怎样的追逐让我们一步步丢失了本心?

 

    回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我们是有着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文化传统的,甚至可以说,山水文化是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宝贵的文化因子。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就了我们祖先与自然间和谐的关系。而今,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环保工作,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有着深刻的警醒,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环保定为基本国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需要像爱护心灵一样爱护自然”。面对当前严峻的环保局面,我们要真正认识环境资源对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将现代文明和传统道德中的优秀基因有机融合,树立善待自然的理念,坚持文化自信,在灵魂深处爱护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涉及到人的实际利益,

 

    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约束

 

    保护环境资源,需要我们用法律制度来自我约束。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靠性,必须用文明制度来强加约束。保护环境资源,涉及到人的实际利益,更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约束。也因为如此,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古人对违法违礼行为也设计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环保法制建设。2015年,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新环保法”实施,更是成为环保法制建设的里程碑。行政拘留、引咎辞职、按日计罚、公益诉讼等制度都写入此法,真正让环保法长了“牙齿”。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不仅重视法律的制定,更重视法律的实施,用法律制度保护好一方青山绿水。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

    就在于能够改变自己

 

    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能够改变自己。在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时期,作为个体,我们应时刻保持环境资源的危机意识,在心灵深处克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物质欲望,发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度自律和利己利他主义的传统美德,并把这种观念推至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人类生存系统要素。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不懈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将我们的家园保护好、发展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前人们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珍视,正意味着环保意识的普遍觉醒,正预示着环保事业春天的到来。我相信,这份觉醒会带来思想上、理念上、制度上、行动上的新变化;我相信,这些变化会转变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壮丽画卷;我相信,我们在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壮丽画卷中,将永享诗意的栖居。

 

    (作者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骄龙动态
  • 省情研究会赴常德调研洞庭湖发展路径
  • 22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情研究会会长汤建军带队来我市开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调研。 上午,调研组一行赴安乡县澧水与松虎合流汇合口实地调研流域综合治理相关工作;下午,受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徐永健委托,市政府副秘书长杨明波主持召开了调研座谈会。 现场……
  • 汤建军一行走访调研古仙界村乡村振兴工作
  • 为全面推进古仙界村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古仙界省级综合美丽乡村创建工作,4月26日至27日,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汤建军一行赴我院帮扶村——涟源市古塘乡古仙界村走访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院人事与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周少华、后勤与财务处副处长袁男优等陪同走访。 4月26日下午,汤建军一行在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