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发表时间:2023-01-13 点击次数:
1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委员会主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孙哲南教授应邀线上主讲“麓山大讲堂之创新论坛”第22讲暨“麓山智汇讲坛”第18讲,讲座主题为“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讲座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研究生院副院长周开军教授主持讲座。校内外师生共计400余人聆听了讲座。
首先,孙哲南教授从科技革命历史进程带来的重要启示出发,指出科技革命带来了科技强国、科技引领社会发展,在回顾和总结人工智能六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近些年来国内外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人工智能在服务业、工业与军事领域的实际应用表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世界各国制定了国家级发展战略。
接下来,孙哲南教授重点介绍了近些年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对抗学习等统计机器学习理论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人机博弈等方向取得显著成果,突破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但是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很好用”仍然存在数据、能耗、泛化、可解释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诸多瓶颈,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发展空间巨大。他指出,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技术革命关键驱动力,已经快速渗透融合并重塑整个社会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拥有超人的记忆、运算、逻辑思维,甚至拥有与自然人一样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时,人工智能系统法律主体资格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挑战问题。
最后,孙哲南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总体发展阶段开始进入技术创新的战略机遇期和产业发展的红利收获期,人工智能不仅将资本与劳动力完美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还将提升各行业运转效率,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带来革命性影响,推动人类进入普惠型智能社会。随后,孙哲南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为研究和学习人工智能明确了方向。
孙哲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岗位教授、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和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机器视觉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生物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trics, Behavior, and Identity Science》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300多篇,获得超过14000次Google学术引用和2000次SCI他引,H因子62,授权发明专利6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虹膜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孵化了三家高科技企业,并在军事、公安、煤矿、手机、银行等领域推广应用。
版权所有 © 2019 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湘ICP备19022342号
湘教QS3-200505-000476
地址:长沙市岳麓大道569号湖南工商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