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长株潭
发布人:张 萍 发布时间:2019-12-31分享到:
山水洲城。韩清 摄
自动化汽车生产线。唐 俊 摄
高铁时代。郭立亮 摄
91岁的湖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张萍每天仍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尤其关注与长株潭有关的新闻。
“我在新闻上看到,去年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介长株潭两型试验区11个绿色发展经验案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也进入‘快车道’。特别令人振奋。”日前,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接受笔者采访,回顾自己数十年与长株潭城市群的不解之缘,心情十分激动:“人们说我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首倡者,其实,我是圆了自己多年的长株潭梦。”
张萍认为,长株潭是中国城市群一体化的先行者,在改革开放中走过这些年,用3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其地位: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我国中部崛起的支撑点、中西部发展新的增长极。
25年梦想成真
1978年2月,张萍从湖南财贸学院调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当时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而至,一切都在发生巨变。1982年,中央提出在深圳、珠海等沿海四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这触发了张萍的灵感:湖南该如何利用机遇加快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依托,由点到线及面,逐步形成网络。湖南没有大型和特大型的经济中心城市,但有“长株潭城市群”。张萍思考,长沙、株洲、湘潭这三座城市沿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一个“品”字形,两两相距不过30—50公里,有着不可分割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如果三市联合,实行一体化发展,就可以形成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中心或增长极。
根据这种思考,1982年12月,张萍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以提案的形式提出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构建一个集工业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中心,以此带动湖南全省城乡经济的发展。这份提案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赞同。
1983年冬天至1984年春夏,张萍带领所里“城市及经济区——长株潭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的10多位同事,用了约4个月的时间,深入长株潭三市的主要部门和基层单位调查研究,召开大小座谈会50多次,收集了三市经济、社会、科技的大量数据,200多篇文字材料,400多个企业的卡片,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在此基础上,张萍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方案》。省委、省政府研究后,一致认为“这项建议可行”,决定成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由张萍主持,并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经济技术协调会议和三市市长联席会议等制度。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我国第一个内陆省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这种以城市为中心和依托建立经济区的思路,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但由于当时各方认识不一,长株潭一体化工作一度被搁置。直到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决定,长株潭一体化由此迈出实质性步伐。”张萍介绍。
此后,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打造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实施交通、电力、金融、信息和环境5个专项规划,长株潭一体化不断提速。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设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从此走上了以国家改革试验为坐标的建设之路。“在我提出这项建议的第25个年头,梦想终于成真。”谈及至此,张萍感慨万千,兴奋不已。
“我还要干下去,多为长株潭做点事”
1996年,张萍办理了离休手续。但离休不是离开工作。他坦言,自己的喜怒哀乐,早就同长株潭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了。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获批后,他感觉自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2001年起,张萍带领团队参照博鳌亚洲论坛的模式创办了长株潭经济论坛。2007年试验区获批后,将论坛的主题重新定位,为政府、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2009年3月,开通了“两型社会”建设网。此外,每年编辑出版以两型社会建设为主题的《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长株潭城群发展报告》。“就这样,搭建起了服务于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三大平台。”张萍告诉笔者。
这些年来,张萍研究思考的领域一直没离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这个主题,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多个有关两型改革建设的战略性建议报告。2009年,他提交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突出低碳科学跨越思考与建议的报告》,后来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的总报告发表;2011年,提交了《关于数字湖南建设实施云计算的建议报告》,建议启动“两型”云工程,把长株潭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云计算产业基地,构建云服务平台;2012年,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化全面融合 建设智能、绿色、低碳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议报告》,第一次提出新型城市化,实现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全面融合,走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
2016年,张萍还应《湖南日报》邀约,就新常态下如何推进长株潭进一步提质、转型、升级发展这一话题,撰写了对策建言,建议长株潭加快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和迈向中高端水平上走在全国前列,并以此实现新崛起。
“2014年,我们出版了《湖南两型大典》,共300万字。我是这本书的两名主编之一,是这本书出版的提出者和主持者。全书共有808张图片,每一张图片编排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眼睛都看花了。”张萍笑着说。
2018年,他又花了近一年时间,收集相关材料超过1000万字,主持编辑《长株潭一体化三十五年文献选编》。“这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群发展的个案实录,具有历史意义。”张萍说。
“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份家国情怀,有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直到现在,只要不生病,张萍还保持着每周工作一定时间的习惯。他说:“我还要干下去,初步目标是干到95岁。趁精力还跟得上,我得多为长株潭城市群做点事。”
“对长株潭的未来充满信心”
长株潭两型试验区10年改革探索,硕果累累。在早年间的一线调研中,张萍曾目睹了长沙坪塘老工业基地、湘潭竹埠港重化工区、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的严重污染。这些年,这些地方相继完成整体“关停并转”“退二进三”,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国家发改委在评估报告中指出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变化,也带来发展理念、生产生活方式等看不见的变化;不仅对当前湖南的转型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明显作用,也为未来湖南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不仅是湖南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特色,也是全国实践科学发展的先行示范。“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绿色发展探索了一条路子。”张萍说。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也在增多。”张萍介绍,在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成立之初,社会各界在认识上就存在“对立论”“超前论”“无用论”以及“吃亏论”等错误思想认识,但湖南省委、省政府顶住了各方压力。长株潭试验区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后,社会上又出现了试验区改革建设“边缘论”“过时论”等新的思想误区,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地出现“疲劳”现象,甚至片面地认为,到了2020年国家批复的试验区改革三个阶段就完成了,自然就交卷了。
“按照规划和国家的阶段性要求,试验区改革到2020年就完成了。但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部‘两型化’,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努力过程。”张萍建议,消除思想误区,修正疲劳状态,稳步解决困难矛盾,精准对标“路线图”和“任务书”,拓宽深化发展的思路举措,真正把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核心增长极,确保按时向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8年10月20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届联席会议在长沙召开。这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新的标志性事件。长株潭三市共同签署《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三个合作文件,提出了新的“六个一体化”。
2019年11月10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二届联席会议在株洲召开。会议签署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0年)》。未来一年,长株潭三市将在规划编制、交通共建、产业协同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有大动作,给三地群众生活带来改变。
“这意味着,长株潭一体化又将有新的大提速。”张萍说,这一切,让他对长株潭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必会跟随时代实现新的发展。
作者:张斌
来源:《湖南日报》2019年12月31日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