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归宿
发布人:卢德之发布时间:2016-07-12分享到:
走向共享 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归宿
——对话哲学博士、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
【专家简介】
卢德之,湖南人,哲学博士,现任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政策研究基金副主席,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特华博士后工作站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现代慈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出版专著《交易伦理论》、《资本精神》、《论慈善事业》、《走向共享》、《让资本走向共享》、《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等。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础物质是资本吗?在资本的深处,是否存在野蛮扩张和道德追求的永恒博弈?共享是资本精神的最高境界?共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归宿?1月最新出版的《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及一年前出版的《走向共享》、《让资本走向共享》等理论著作对上述一些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解读、回答。前不久,在湖南日报等单位为该书举办的首发仪式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书作者:哲学博士、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弘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德之。
1、共享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相对性、平等性、持续性、层次性
湖南日报:您在多本专著中都认为,共享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起点,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那么,怎么理解共享?怎样把握共享的特征?
卢德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是最具有共享理论与实践的文化。我们研究共享,意义重大。
我认为,共享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共享的内容必然是全面的。从属性上看,共享就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物质是一个哲学概念,通常我们讲得更多的是财富。这里所说的财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金钱。它既包括狭义的财富,即货币及各类可以货币化的资产,也包括不进行交易买卖的空气、水和阳光等自然资源。精神层面的共享,比如宗教、教育、音乐、绘画、文学等,诉诸人的心灵,使人获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显然,共享的内容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包括了人类生活与生存发展的全部需要与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那么,共享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我认为,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相对性。从实践上说,我们追求的一种共享目标实现了,还必须迎接新的共享目标。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追求共享、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所以,共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个共享目标实现了,就会有新的目标产生。这样不断超越,不断前进,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
二是平等性。共享结果是会有差异的,但参与共享的主体,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或是国家,都应该平等,有平等的资格和机会。同时,平等性又可以引申出正当性。共享不能损害其他人的正当权益。套用一个经济学术语,就是共享的“外部效应”是正的,不是负的。官员的集体腐败,或者不法分子共同犯罪,那都属于共同分赃,不是共享。
三是持续性。不能今天共享了,明天就没法共享下去了,缺少一种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们对未来没有一种更高需求、更高追求,社会就会失去活力。所以,共享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定要有内在的动力,能推动共享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人类社会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共享质量来发展自己。人类共享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是层次性。共享有个人间的共享,有个人与组织间的共享,也有组织间的共享。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共享,也有国家间的共享,比如中美间的共享。还有全人类的共享,比如保护环境、反对核武器、消除贫困等,则都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后,获得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人类来共享。同时,不同的国家或民族间的共享,也是有差异的,有层次的;国内的共享与国际间的共享也是不一样的。
2、资本与道德总是处在博弈之中,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湖南日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离不开资本。正如您在《资本精神》中所说的,资本与德行之间互为依存、永恒博弈,促进人类不断发展与进步。可以这样理解吗?
卢德之:我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常常被人们轻视了:一是资本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如此;二是人类的道德价值一直在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各种选择。而且,资本与道德总是处在博弈之中,这种博弈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无时不处于运动状态,所以,这种博弈自然会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也就是说,不断丰富的物质财富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着人们日益丰富的现实生活。同时,人们对道德的追求同样没有停止过,对生活价值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资本与道德的博弈,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博弈,在一定意义上共同形成的综合力量,促进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所以,弗兰西斯·福山在20多年前提出“历史终结论”之后,2012年又发表了《历史的未来》一文,尽管他没有说这是对以前观点的修正,但他有了另一个更加明确的观点。他认为,最近三十年来放松管制的金融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了,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及福利制度也已经疲态毕露。为此,他呼吁人们拿出一套新方法,既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全能市场和小政府”的主张,也不同于社会民主主义的“以国家提供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大量服务为核心”的主张。尽管这样,人们必须继续往前走,不能停留。这倒让我想起了美国对外政策焦点研究所副所长约翰·费弗先生所说的话:资本主义已经深陷危机之中,世界需要出现一位“现代马克思”。这句话的背后意义是什么呢?资本主义必须接受最严肃的批判。
3、“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中华民族心忧天下博大胸怀的张扬,是对世界不同文明协同发展提出的重大发展原则
湖南日报:时至今日,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似乎愈演愈烈,对资源的掠夺几近无以复加,解读资本精神,似乎陷入了语境困难。现在,资本超越种族、地域、国界流动于全球,成为最大的“物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该说是正当其时。从您讨论的不同文明协同发展上分析,这是中华民族心忧天下博大胸怀的张扬,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推动与贡献吗?
卢德之:去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已经上百次谈到“命运共同体”。正如你所说,这是中华民族心忧天下博大胸怀的张扬,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推动与贡献,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实发展,是当代中国对世界不同文明协同发展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原则。
所以,今年1月8日,我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东西方慈善论坛”上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交流了看法。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谁也离不开谁了。东方人离不开西方人,西方人也离不开东方人,大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了。既然如此,大家就应当追求一种好的人类发展状态,一种你过得好、我也过得可以的状态;不能是你过得好、我过得不好的第二种状态;更不是你过得很好,我没办法过下去的第三种状态。如果你过得好、我过得不好,甚至你过得很好,我过不下去,结果可能就是我不好、你也不能好,我要把你拉下去,让你也过不好,大家一起都不好。这就是恐怖主义的逻辑。如果人类这样相互撕裂,结果就是谁也发展不了。为此,我们一定要看到,人类共同命运体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已经形成的这种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发展形态,本质上的要求就是你好、我也好,大家都要好。这种大家都要好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共享。当然,你好、我好,也不是一样的好,而是一种存在动态差异,也需要动态差别的好。所以,这里的共享,本质上是一种协同共享,或者说是一种协和共享。如果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离开了共享,就不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21世纪中发展中面对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宏大的和最重要的问题。
4、“慈善是打开社会现代化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共同致善,共同致富才有可能,才有意义
湖南日报:你将资本精神浓缩成了两句话:让穷人变富人,让富人变好人。但是,作为个体的人,其精神世界与追求是千差万别的,离开了一定的制度设计和示范引领,“让穷人变富人,让富人变好人”何其艰难?因此,您提出“现代慈善是打开社会现代化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慈善,是实现资本精神的重要路径?还是资本精神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卢德之:我曾经说过,资本精神的核心就是“让穷人变富人,让富人变好人”。我觉得,人类社会活动总是与发展和平衡有关。资本精神就具有这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发展的动力,二是平衡的机制。发展的动力由资本的特性所决定。就是说,资本精神能够激励人们以不懈的努力去创造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进而促进社会繁荣与发展。所谓平衡的机制,就是一个人创造的财富不仅仅是为自己享用,同时也为了一个高度认同的神圣的目的,其结果就是让更多的人共享到财富,以达到社会财富在分配上的动态均衡,以此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我们强调资本精神,就是强调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动机时,也强调发展的目的;在强调创造财富的价值时,也强调合理分配财富的意义。当然,这两种机制都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规范表现出来,并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统一整体,进而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甚至规范和决定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制度不同或者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或者所处经济地位不同,加上资源配置方式不可能平均,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矛盾与问题,诸如贫富差距、南北差距、东西差距等。怎么办呢?现在普遍使用的是三次分配法:第一次分配是劳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财税分配,第三次分配就是现代慈善。同是分配,性质并不一样,前两次分配是强制性的,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的制度要求,反映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后一次分配则是自愿地捐赠财富,是资本精神的现代表现形式,我称之为“比尔·盖茨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慈善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所以,现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大力推动现代慈善的发展,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代慈善也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甚至是能够打开社会现代化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不仅如此,现代慈善的作用还表现在它是通过共同致善来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我们要实现共同致富这个战略目标,可能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共同致善。只有共同致善,共同致富才可能得以实现。首先,一定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次,如果先富起来的人,不去帮助后富的人,甚至富裕以后千方百计地影响或者阻碍别人致富,这种先富就没有意义,共同富裕也就不能实现了。所以,只有共同致善,共同致富才有意义。如果只讲富不讲善,是不行的;只有在讲善的同时讲富,人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人的尊严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5、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越来越走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享
湖南日报: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让人眼睛一亮。“共享”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类社会最终将实现的“共产主义”是一回事吗?您研究的方向似乎与中央精神不谋而合。我想,这正是您研究资本精神和共享思想的当下意义和重大价值。
卢德之:去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表时,我正在美国的洛克菲勒庄园参加中美慈善研讨会,获知“共享发展”是我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非常激动。因为建设“共享发展”大厦,我做了一点增砖添瓦的事。
2012年9月,我在长沙的一个全国学术论坛上作了“慈善就是共享”的演讲,第一次谈到了慈善与共享的关系。2013年夏天,应邀到哈佛大学做演讲,题目就是“超越左右,追求共享”。从哈佛回国后,应邀到中山大学作了一场演讲,题目就是“走向共享”。随后,受邀到新加坡、台北等地以“走向共享”为题作了各有侧重的演讲。不久,我把这些演讲整理成《走向共享》一书,2013年秋天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美国东西方中心把那个小册子译成英文,在夏威夷首届东西方慈善论坛上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走向共享是一个宏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主题,值得全社会深入地思考与挖掘。
越是研究资本精神越是感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让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享的核心价值就是共同享有,而不是相互剥夺。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说应当就是共享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革命思想与历史任务。当年毛泽东把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也有其历史必然性。今天,在21世纪世界发展大潮里,经济、科技、社会、思想、文化等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多数人主义,追求多数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道路。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我认为,这条道路的实质就是共享主义。我坚定地认为,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越来越走向共享。不管是哪一种意识形态,哪一种社会结构,人类共同的目标都会是走向共享。走向共享,人类社会才会有一个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原载2016年3月20日《湖南日报·理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