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半场发力四大领域
发布人:刘世锦发布时间:2016-01-12分享到:
刘世锦: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82年2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3月至1986年10月,在西北大学经济系(后为经济管理学院)工作,任讲师、教研室主任,并在职读硕士学位。1989年11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核心提示:新常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一个规律,要尊重和顺应规律,也就是要适应新常态。增长阶段的转换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变化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如果把增长阶段转换分为上下半场的话,前几年是上半场,一些同志对增长速度回落还不适应,还想维持过去高增长的增长模式。但是这几年的经验表明,硬撑是撑不住的,还是要顺应规律。
如果说过去30多年我们抓住了第一次发展的重大机遇,这一两年转型成功,今后一二十年,我们将迎来第二次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成功转型的一条主线,是全面持续地提高要素生产率,使中国经济平稳转入新的可持续的增长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作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较以前加大,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工作方式,现在可能就不大管用了,需要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要由过去的“强政府”,转变成一个“巧政府”、聪明的政府。
全面持续提高生产率潜力很大,重要的有如下几个领域
进一步放开基础产业领域的准入限制,加大竞争力度。重点是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这些领域总体说效率不高,放宽准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提升效 率大有可为。铁路建设缺少资金,放开让外部投资者进入,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外国有资本,加上民营资本,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不仅有助于稳投资,更重要是提高投资效率。
转型升级的潜力也相当大。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平均水平”,处在平均水平或之上的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前景较为明朗;另一个是“最佳实 践”,也就是处在行业领域位置上的标杆企业所达到的状态,其他企业将会努力缩短与最佳实践的距离,以至并驾齐驱抑或实现超越。如果说我们一半以上企业达到平均水平,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企业能够离最佳实践比较近,那中国人就不会谈论去日本买马桶盖、买电饭锅的问题了。这些都不一定是重大创新,只是在现有技术、工艺和管理框架内精耕细作。
加快创新。近期的一个热点是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改造。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成长起来一批站在前沿的创新型企业。但这仅仅是序幕,重头戏很可能出现在互联网对生产过程的改造,即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上。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改造与严重过剩行业的洗牌过程不期而遇,巨大潜力催生出新的生产流程、业态和 商业模式,将使中国这一轮产业重组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类似产业重组大不相同。另一个特点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互联网+”的创新提供了独一 无二的试验、推广环境。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和改造、严重过剩行业洗牌、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三重因素叠加,将会大大提高中国“互联网+”创新的成功几率。
绿色发展也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战场。发展目标转型和激励机制建设是其中要点,也就是说,要使“绿水青山”能够变为“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诸多成果,应当成为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度量、可货币化、可交易;绿色发展活动,应当获得必要回报,得到绿色财政金融工具的有效支持,等等。由此派生 出的技术、工艺流程、管理方法、商业模式等,都将扩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界,并且使创新活动直接伸展到生态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
(转自人民论坛)